10月17日,我院202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张玮锋同学参加了全球性科学传播论坛——2024 PCST世界科技传播学会苏州国际论坛,并在分论坛分享自己的研究论文。此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由世界科技传播学会指导,苏州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中国新闻史学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科学传播中心等为支持单位,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共同探讨科学传播领域的最新趋势与挑战。

2024世界科技传播学会苏州国际论坛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国际论坛共设置4场圆桌论坛、11场平行会议、3场特色论坛,还设有海报展和“科学夜花园”的互动式科技艺术展。会议以“跨文化科学传播:方法、视角和挑战”为主题,得到6家国内外机构、协会以及科技传播领域世界顶级期刊《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和《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的支持。最终录用63篇境外论文和78篇境内论文,成为了展示全球科学传播领域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在硕士学习期间,张玮锋同学积极参与导师贺一教授负责的计算传播实验室的交叉研究,致力于结合计算传播和科学传播的前沿方法,为科学传播领域提供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支持。在贺一教授的指导下,张玮锋同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较为优秀的研究成果,为其参与2024 PCST世界科技传播学会苏州国际论坛这一重要会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会期间,张玮锋同学参与了由Martin Bauer教授和Janet Yang教授共同主持的题为“Decod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rocesses and Practices”(解码跨文化传播:过程与实践)的分论坛。该分论坛汇聚了来自多个国家和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与实践者,包括来自墨西哥的科学记者、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分论坛参与成员合影(右二为张玮锋)
张玮锋同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分享了题为“Local practices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visual context: A cultural inquiry into contrasting perspectives of scientists and non-scientists”的论文。该研究在贺一教授的指导下构建了“语境化科学传播模型”,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意义,并基于该模型的指引,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和视觉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探讨了科学传播在视觉文化中的中国实践,并从文化层面深入分析了科学家与非科学家在这些实践中的不同视角。

张玮锋同学在分论坛中进行论文分享
除了参与此分论坛之外,张玮锋同学在会议期间还参与了其他特色工作坊和分论坛,包括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专题讨论。这些工作坊和分论坛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科学传播中的创新应用,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和带来的伦理挑战。张玮锋表示,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他深刻体会到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科学传播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并参与科学的重要性。在由Jennifer Metcalfe主持的圆桌会议中,与会者聚焦于“PCST文化:促进全球科学传播的过去与未来”,深入探讨了科学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为参会学者提供了关于科学传播未来发展的宝贵见解。
张玮锋同学返校后接受了我院“巴山新语”记者的采访,谈到他参加本次学术论坛的体会和收获:此次大会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传播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促进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全球同行的互动,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还激发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新思考。这次经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的广阔性和多样性,发挥科研想象力,聚焦于一个研究对象,采用最先进的方法解决最具挑战性的全球性问题,就能够有机会获得更为卓越的学术成果。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老师的经验和指导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学术问题,并提供宝贵的研究方向建议。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这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学术能力,还能为我们的研究生涯积累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为学院的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